【编者按】用好第一种形态,重在按照中央要求抓落实,贵在主动扛起责任抓探索创新。在实践中各地纪检机关探索批评教育、约谈、函询、诫勉谈话、改进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方式,努力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实践不断丰富,探索未有穷期。现汇编各地做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落实“第一种形态”,要克服“四难”
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实际上是恢复我们党内政治生活的本来面目。相比于后“三种形态”,其在管党治党中更具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做好这项工作,难度大、标准高。
一、难在转变观念,要克服重惩处轻教育等错误认识
“第一种形态”是基础和关键,是第一道防线,是把纪律挺在前面最好的抓手。现实工作中,不少纪检干部对“第一种形态”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上有误区。一些人认为“第一种形态”抓得再好,也很难看到成绩,工作中抓“大”放“小”,重“惩”轻“教”思想严重;习惯于“老一套”做法,热衷于在执纪审查中大显身手,不屑于做谈心、谈话、函询等基础性工作。少数乡镇纪委书记反映,重处理比轻处理要简单省事得多,就拿一个严重违纪的村支部书记来说,按照纪律尺子衡量,该给予什么处分就给什么处分,其他人知道难说上话,也不会替他讲情。但批评教育,特别是点名通报、在民主生活会上作说明往往受到的干扰较多,本来是“教育为目的”,实际上还是得罪了人,举报群众也不希望这样,害怕举报对象报复自己。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得抓好教育引导,向中央调焦、对表、看齐,真正做到学深、悟透、用活,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良好的导向和工作习惯,把落实“第一种形态”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贯穿到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进行“防初萌、治未病”,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爱护。
二、难在瞪眼黑脸,要克服人情等因素困扰
庸俗人际关系盛行,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不良的政治生态对干部的心理影响很大。有的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咬耳扯袖,心理存在抵触情绪,“不领情、不思过、不改正”,认为是组织管太宽、某人跟自己过不去,有的甚至会当面反驳;有的认为,批评领导怕被“穿小鞋”、批评同事怕失人缘、批评下级怕丢选票。为此,恪守好人主义,多栽花、少栽刺。有的人面对批评会心里“发毛”,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客观上给落实“第一种形态”带来了阻力、压力和困难。个别党员干部自己不干净,怕批评别人引火烧身,还不如“同流合污”。如此种种,表面上看是抹不开面子,实际还是私心杂念在作祟,忘记了岗位职责和党性原则,不敢担当。
实际上,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不要心里有纠结,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如果自己没问题,组织一定会为你澄清是非,利于你卸掉包袱、轻装上阵;有问题,要珍惜组织给的机会,“认错、认账、认组织处理”,改了还是好同志。
三、难在方法得当,要克服拿捏不好分寸的问题
从当前具体运用“咬耳扯袖”的实践看,谈话提醒往往存在“走马观花”的问题。表现为有的党组织和纪检机关只是通过会议、座谈等形式,从政治、思想、廉政勤政等方面进行宏观提醒,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不强。
任其事必图其效,责其效必尽其方。运用好第一种形态,要打有准备之仗,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既具有敢说敢管的正气和胆气,还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在语言上不能简单粗暴、盛气凌人、夸大其词,要体现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同志的真诚,表达善意提醒之情,让其相信组织,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方式上要善于分类梳理、区别对待、拿捏得当,把握好时机,找准切入点,在敞开心扉的交流中教育人、挽救人,这样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难在勇于担当,要克服做“老好人”等思想
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从事纪检工作,更需要勇于担当的精神。从担当的角度看落实“第一种形态”,有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敢担当。有的党员干部不敢直面矛盾和问题,干事谨小慎微,怕说错话,得罪人,没有甘当“刀锋”的气魄和胆气,使命感、责任心不强,党和人民的事业必然受损。二是不会担当。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平时不注重深入实际发现问题,批评提醒时,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点中要害,往往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解决担当问题,重点是做到领导带头,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压实责任,通过责任追究把压力传导下去。通过对基层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问题进行严肃问责,调整长期当“甩手掌柜”、很少开展执纪监督工作的纪委书记,把敢作为能担当的同志安排到纪委书记的位置上。坚持以严管体现厚爱,主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积极发挥监督“探头”作用,监督执纪“第一道防线”的成效将越来越好。只要敢于和善于担当,在“第一种形态”上把功夫下足,把抓细抓小工作做实,政治生态就一定会大大改善,发生严重违纪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