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脱贫成果,四川省探索打造居家灵活就业与传统优势手工业联动发展的模式,谋划传统手工艺、公益性岗位、就近产业园务工等一系列举措,助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图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拖觉镇老吉村村民在去往蓝莓种植基地务工的路上。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周永开十余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帮助和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张桂梅建起华坪儿童之家,为贫困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李夏甘于在最艰苦、最偏远的乡镇基层奋斗青春,贫困户称赞他“比自己孩子还要亲”;张小娟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牺牲在扶贫路上……12月3日,党中央决定,授予周永开、张桂梅同志和追授李夏、张小娟等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些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都为党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就在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2020年,脱贫攻坚战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3月,抗疫紧张时刻,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在京召开,所有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全部参加,中西部22个省份分会场一直设到县级。习近平总书记字字铿锵:“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今年先后赴云南、陕西、宁夏等地贫困村考察调研,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扶贫路上坚定不移的脚步,见证着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
收官之年、大疫之年,党中央采取超常规措施,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深度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91.8万名驻村帮扶干部冲锋在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冲击。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5%以上面积都是条件恶劣的高山峡谷,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近10万群众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然而,一些群众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疫情突发,更令搬迁工作陡生变数。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为帮助剩余20%未搬迁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1006名党员干部组成15支“背包工作队”,入户80个未摘帽贫困村开展百日攻坚动员行动。出发前,背包队员面对党旗立下铮铮誓言——“不少一户、不少一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了背包队员的真实写照。白天,他们上门讲解政策,一次一次地带贫困户到安置点参观房屋;晚上,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层泡沫垫、一层稻草、一层铺盖,裹着潮湿的被褥入睡。3个多月,1006名背包队员走遍怒江州高山峡谷,动员13000多名群众搬迁下山。
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960多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乔迁新居……2020年的一封封捷报背后,是中国共产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不懈奋斗。
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威宁县山高坡陡、土地瘠薄,与纳雍、赫章二县并称贵州“穷三角”。水,是长久以来制约威宁产业发展的桎梏。贵州省市县三级部门集中资源为威宁打造111个水利工程,几十万节钢管被一节一节运送上山,串联成超过5000公里的灌溉管网。如今,4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基地扎根在平均海拔2200米的贵州屋脊,推动威宁“一步跨千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包括威宁在内的剩余9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到年底,所有贫困人口也将全部退出。
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令世界瞩目。泰国孔敬府官员赴中国广西实地考察后,借鉴中国的做法,在孔敬府实施“结对子扶贫”项目,制定了一名官员负责两户贫困户的计划,选派700多名官员对口帮扶,通过帮贫困户找工作学手艺、发展乡村旅游、寻求资金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等,一年来1174户贫困户已有79%成功脱贫。
当今世界仍有约7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到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1.5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在此背景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增强了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信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左翰嫡)